目前,按需印刷被哪些因素“羁绊”?为何还不能进入规模化生产?它的成本为什么难以降下来?尝试按需印刷的企业这几年又做了哪些工作?日前在上海国际印刷周上举办的按需印刷案例访谈会上,国内部分按需印刷的先行者道出了其中的缘由。
不断寻找平衡点是下一个目标
【看点提示】目前,致力于按需印刷的企业经过多年的不断摸索,已经将收支平衡点做到了2000册,如江苏凤凰数码印务有限公司。包装印刷,但对于出版社而言,他们更希望平衡点做到3000册以上。
对于出版社来说,图书的起印数大多在3000册以上,小众图书为2000册。如果让出版社尝试按需印刷,其印刷成本要与胶印相当才会考虑。虽然现在印刷企业已将按需印刷的平衡点做到了2000册,但这似乎跟出版社要求的3000册还有一段差距,因此也制约了按需印刷在图书印制方面的大面积使用。
然而,为了这2000册,江苏凤凰数码印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秦亚兵说,他们也是经过了几年的努力。秦亚兵介绍,他们最早探索按需印刷生产模式是从100册开始,之后收支平衡点提高到300册,2010年做到了1000册。2012年3月,江苏凤凰引进了我国在按需出版方面第一台连续纸的包装印刷设备并投入运营,经过4个月的运行,目前,他们印刷黑白书的印数平衡点做到了2000册。秦亚兵表示,江苏凤凰的下一个攻关目标是3000册。
而这2000册,对大多数从事数码印刷的企业来说,已经是“望尘莫及”了。因为有的企业目前仅仅做到了800册。但对出版社而言,他们仍需静观,因为这个数字远远没有达到他们的心理预期。
柯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数码及报业销售总监仇建明告诉《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如果按需印刷能够解决出版社的库存、物流和生产效率的同时,又能使印刷成本下降,达到或接近胶印的标准,到那时,谁还会用传统印刷的方式来印刷图书呢?
由此可见,寻找胶版印刷与按需印刷之间的平衡点,不断提高平衡点的印数,不仅是按需印刷探索者多年以来的奋斗目标,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也仍然是一个技术攻关课题。
一本起印与规模化生产矛盾吗?
【看点提示】一本起印是按需印刷的最基本要求,但从一本起印到规模化生产似乎是个矛盾,这必然涉及是用单张纸印刷还是用卷筒纸印刷的问题。单张纸印刷成本高,尝试卷筒纸的目的无非是为了降低成本,而这又有按需印刷实现规模化生产所需要跨越的可变数据印刷的难题。
直观看,按需印刷更适合一本起印,更适合个性化印刷,国外兴起按需印刷的初衷也是如此。但对于中国图书市场来说,发展按需印刷的目标之一是为了降低出版社的库存,是为了小众图书能够有一个出版渠道。
一本起印,如果采用单张纸印刷,其成本之高是显而易见的。一本小众图书的价格若采用按需印刷,估计怎么也得在百元以上。据有关报道说,日本手塚制作公司自今年7月24日起,将联手三省堂书店推出一项新服务,根据客户喜欢的故事情节编辑制作手塚治虫漫画作品集,然后以册为单位出版。每册为180页~220页,收费为1365日元(约合人民币107元)。据介绍,这种按需印刷是日本漫画行业推出的一个比较创新的做法,能够达到一定的分众目的。但在中国,这种做法暂时恐怕无法学习。
按需印刷的高成本是制约其在中国市场推广的“命门”,阻止了国内很多出版社把很多图书拿来进行按需印刷。正如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向《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所说的:“与传统胶印相比,按需印刷成本高,出版社感到用不起,印刷厂也觉得用不起。”
为了降低成本,江苏凤凰尝试用卷筒纸印刷方式进行按需印刷。但这又带来一个难题:卷筒纸印刷一起印,如果只需要一本,那成本就高了去了,反而没有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另外一个难题:如果是卷筒纸印刷,能否在按需印刷的基础上实现可变数据印刷?
秦亚兵介绍,目前江苏凤凰的按需印刷(POD)的生产联线,是从印刷、卷筒纸进去,一直到胶装、成品书出来,中间是无缝连接的。一本起印目前有些困难,但要实现这一步也就是时间的问题。而要在按需印刷生产线上实现可变数据印刷,在印刷到书芯的成型过程可以做到不间断,且在生产过程中只要纸张不需要更换,数据是可以任意改变的,可以做到生产线上出来的每一本书都不同。就目前情况看,真正做到从印刷到成品书出来实现可变数据印刷,印刷这块没有问题,但后加工部分还需要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更多印刷相关信息可登陆:http://www.bz-e.mobi/包装印刷网